•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 本站地图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专题专栏>临猗发展研究

临猗果业发展中劳动力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23-05-05 09:32     来源: 临猗县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本页

  近年来,临猗县委、县政府立足产业实际,以建设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为抓手,大力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全县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从业劳动力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全县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县内主要果品产区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分析存在的难点堵点并探索有效化解办法,以期为临猗果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从事果业生产的劳动力现状

  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我们深入苹果、酥梨、冬枣、鲜桃主产区的8个村庄与村级主干和生产大户进行座谈,依托村级统计员每村随机选取20户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果业生产劳动力的现状,总体情况如下:

  (一)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且后继无人。

  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是构成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从调研的数据来看,全县从事果业的劳动者素质不容乐观。首先从年龄来看,从事苹果、酥梨和鲜桃种植的果农基本上以50~70岁的中老人为主,占比达到80%以上,50岁以下的年轻人绝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果农以初中和小学毕业为主,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直接限制了对先进技术的认识、接受和采用程度。另外年龄较大的果农多患有腰腿疼痛或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已不再适合劳作,但子女外出打工收入不愿回乡务农,所以大多存在着凑合干的思想,没有办法就流转土地或者毁林后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

  (二)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较大且季节性短缺。

  从劳动力的投入来看,四大果品生产都呈现出生产环节多、劳动力投入大的特点,果农基本上全年在地劳作,十分辛苦。其中一些环节因单位时间投工量大,个体家庭无法承担只能雇工,这些环节中,苹果和酥梨比较相似,主要为疏果、套袋和采摘,鲜桃为疏果和采摘(部分晚桃也存在套袋问题),冬枣为掐芽和采摘。雇工的费用为15元/小时左右,装卸活20元/小时左右,另外还要承担餐费和交通费等,据果农估算,这些环节的雇工费用占到生产成本的30%以上,如果加上套袋就达到了50%以上。即便这样,在季节性用工集中阶段往往一工难求,果农被迫雇用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从事危险劳作,每年因摔伤致残导致的纠纷层出不穷,部分果农为此背上沉重负担。

  (三)果业生产机械替代率不高且社会化服务不足。

  随着果业生产者日益老龄化,全县果农对生产的机械化需求愈来愈强烈,但实际情况却是各环节的机械替代率不高和社会服务化不足。从生产实际来看,转运、喷药、除草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授粉、疏果、套袋、采摘等环节机械应用场景明显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当初果树种植时未考虑机械化应用场景,无论是品种还是密度等都不能满足机械化操作条件。二是适合果树生产的高效专用农机具偏少且价格高,小农户种植面积小,购置新型高效农机利用率低,难以收回成本,购置积极性不高。三是果业生产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生产环节技术性要求高,难以实现机械化替代。除了机械化替代率不高的问题,我县明显缺乏专门服务果业生产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明显不足。

  二、解决果业生产劳动力问题的初步探索

  针对临猗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问题,县委县政府、相关企业和果农都立足实际,多渠道多方面寻求解决办法,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一)通过模式创新减少果业劳动力投入。

  近年来,临猗县政府在开展老果园间伐20万亩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三新”示范园建设,通过财政奖补结合机制打造了24个省力省工集约化矮化密植百亩连片示范园,共计2400余亩。示范园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即以高纺锤形树形为主的简化修剪技术,以生草覆草为主的生态果园建设技术,以滴水灌溉平衡(配方)施肥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机械施肥除草打药为主的宜机化管理技术,以绿色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以药剂疏花疏果及果实免套袋为主的简约栽培技术。通过这些栽培模式的创新,实现了果业生产的机械化、生态化、简约化,加大减轻了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促进了全县果业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二)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果业生产机械化替代。

  近年来,除了引进国外和外地先进农业机械外,临猗本土企业也加大了技术创新,努力开发适合本地果品产业的新型农机具。2022年,临猗县政府联合国家林草森保无人机与果园自主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国家果园自主作业智能装备临猗创新院,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临猗创新院深入对接果业生产需求,研发的“军民两用大型农林植保旋翼机项目”获得国家农业部重大科技成果,规划的“5000亩果园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临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山西卓里集团有限公司根植本土,潜心研究开发果园适用的各种农机具,生产的电动升降机、果园风送式喷雾机、割草机、微型遥控履带式拖拉机等系列产品有效降低了果农劳动强度。

   (三)通过观念创新解决季节性劳动力不足难题。

  面对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果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观念以自己的智慧和方法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一是积极调整种植品种。嵋阳镇白堂村果农主动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早中晚桃搭配种植拉长时间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北辛乡东卓村部分果农调整种植品种与苹果错开农忙时节,既保障了自己的用工需求还通过打工获得了额外收入。二是开展了区域间劳务协作。果农从初始的村组间换工逐步发展为微信劳务群进行区域间劳务协作,涌现出一批从事劳务中介的公司和个人,区域协作也从县内村镇之间协作升级到县域之间的协作,吸引了周边县区大批人员来临务工。庙上乡南杜村在冬枣采摘季节自发形成了劳务市场,还有人通过租赁废弃的学校提供简单住宿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生活服务。通过观念的创新,果农突破了个体家庭单打独斗的束缚,部分化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短缺困难。

  三、关于解决果业生产劳动力问题的建议

  果业发展中的劳动力问题关系到临猗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最终实现,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提升果业生产机械化率。

  通过“三新”示范园建设引领果业栽培模式变革,探索县域支柱果品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简约化改造,为各种果品生产的宜机化打下坚实基础和广泛应用空间。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鼓励企业针对各种果品生产的特点研发专用农机具,更好解决果园机械作业中的难题。鼓励农机大户、农机手和职业农民创办农机合作社,针对果园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引导果业公司和果业合作社购置新型农机具,开展综合性农事服务,从而大力提升全县果业生产的机械化替代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难题。

  (二)以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

  在部分果农退出果业生产成为趋势的情况下,要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要以政府适度协调、干预为原则,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通过置换合并或整片流转等形式,形成大片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彻底解决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难题。同时要注意帮助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民的提高职业技能,使其顺利进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让农民拿着“地租”的同时,还能挣上“工资”。

  (三)多措并举化解季节性劳动力短缺。

  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同种产业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省工作物与费工作物搭配种植,用以错开用工高峰和解决用工矛盾。鼓励设立农业家政类服务公司,组织不同地区或农作物区间的用工协作,实现富余劳动力的相互支援。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智慧用工,建立全县统一的网上用工市场,促进用工方和提供劳务方实现便捷有效对接,并对用工市场和用工秩序逐步进行规范。在用工集中的乡镇设立线下用工服务站,为外县市区务工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简单的劳务技能培训,促进更多的外来人员来临务工。

  (四)培植高效农业和新型果农。

  果业生产劳动力问题根源在于果业生产的低效和收入不稳定性,如果在家乡从事农业有优厚的收入,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以冬枣产区为例,35岁以上枣农就很少外出务工,主要原因在于多年来种枣收益较好,年轻人没有外出务工的动力。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小额贷款、补贴等方式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创业,发展高效果业。重点瞄准两类群体培养果业生产后备军,一类是50岁左右的务工人员,由于年龄优势不再最有可能成为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另一类是城市化退出的中青年群体,由于生活成本高企导致可能回乡创业。要有针对性的扶持这两类人员从事果业生产,加大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使之成为果业生产的主力军。